《何以汉服:重新发现马王堆汉墓服饰》|每日一书
《何以汉服:重新发现马王堆汉墓服饰》|每日一书
《何以汉服:重新发现马王堆汉墓服饰》|每日一书
《何以汉服:重新发现马王堆(mǎwángduī)汉墓服饰》
版本:岳麓书社 2025年(nián)4月
当辛追吃完了生命中的(de)最后(hòu)一枚甜瓜,在引发的剧烈的肠绞痛中去世(qùshì)时,她当然无法料到,自己将在两千年后重现人(rén)世,这位在史书中没有留下姓名的西汉贵妇,也绝不会想到自己与丈夫、儿子日常所穿着的服饰,会成为两千年后兴起的汉服潮流(cháoliú)最重要的参考——无论在当时还是现代,她都是最时髦的老太太。有赖于考古人员(rényuán)辛劳的汗水与发掘整理,文物保护人员的保护与修复,历史学者(lìshǐxuézhě)持续不懈的研究,终于让世人可以通过围观辛追一家随葬的衣冠服饰,穿过时空的厚重帷幕,去接近那个中国人心中最恢宏(huīhóng)壮阔的汉王朝,甚至(shènzhì)通过仿照汉代的服饰,穿着己身,成为名副其实的“汉人”。
《何以汉服》可以说是引领读者跨过时空大门,亲眼看见大汉衣冠人物的(de)一份专业的导览手册。书中对(duì)服饰织物的研究不仅围绕考古出土的文物本身的解读,更(gèng)如绮罗的织造一般将实物(shíwù)与图画、史书与诗歌勾连交通在(zài)一起。就像汉代乐府《古诗十九首》中那婉转悱恻的诗句: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相去万余里(wànyúlǐ),故人心尚尔。文采双鸳鸯,裁为合欢被。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以胶投漆中(zhōng),谁能别离此?
这般缠绵的(de)诗句,在两千年间,不知牵起了几多情思,其中(qízhōng)“文采双鸳鸯”的“合欢被”,又不知幻化出多少绮丽的想象,但在诗句诞生的汉代这合欢被却又是(shì)何模样?作者左丘萌不仅在书中引用了马王堆出土的长命绮,更展现了从楼兰古墓(gǔmù)、营盘古墓和叙利亚帕尔米拉古墓出土的汉绮织物,让我们看到,两千年前(qián)的长风古道大漠高原之上,与(yǔ)万里之外的湖南长沙之间(zhījiān),有着如此相近的织物。同样是织物上连绵曲折的骨架内,织就的是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长命绮回首相对的鸾鸟一般相思(xiāngsī)相望的鸳鸯。——“相去万余里,故人心(rénxīn)尚尔”并不仅仅是一句譬喻,历史在这一刻就在两页书之间化作(huàzuò)了触目可见的现实。
距离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的(de)考古发掘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研究也随着时间而愈加深入,当这部书出版(chūbǎn)时,学术界对马王堆出土文物已经有了更多更深的认识。在(zài)(zài)《定名》一章(yīzhāng)中,作者指出马王堆1号墓出土的最初被定名为“素绢单裙”的一件服饰,在汉代很可能被称为(chēngwéi)“小裙”。为此,作者引用了对北京大学所藏(suǒcáng)秦代简牍最新的释读研究成果,在一封题为《悲书》的简牍中,一位名为“牵”的女子给他远去从军的心上人“公子”写了一封情书,她如此写道:
“牵有(又)賫公子绨小裙一,直欲出(zhíyùchū)牵之所著,以傅(缚)公子身也。”(牵我(wǒ)又赠给公子一件绨小裙,直是要拿出我身上所穿着的(de)衣服,来系住你的身体啊!)
将自己贴身衣裙赠送给自己心爱的(de)人(rén)作为相思的信物,古人表达(biǎodá)爱意的方式就是如此亲密(qīnmì)而贴切,考古出土的实物,经由最新(zuìxīn)的研究解读,赋予了这来自地下死亡冥土之物,以生机勃勃的鲜活气息。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正是考古学与历史学的魅力所在,它能够让生活在千百年后的我们如此鲜活地感受(gǎnshòu)到我们确实是创造这些或绮丽奢华、或淡雅素洁的衣冠服饰的先人们的后代。
本书的插图也能够(nénggòu)让开卷读者体会到那种(nàzhǒng)学术(xuéshù)严谨之下的温情。立青为本书绘制插图,有一种雾里看花却(què)分明的若真若幻之感,时间(shíjiān)的距离让我们只能隔着千年岁月与他们(tāmen)对望,如雾如尘聚成的色彩渲染能够让人意识到他们曾是与你我一般的存在,但今天却已(yǐ)不再存在,衣冠服饰穿着层次的学术考证的严谨,却又让读者可以清晰明了地理解汉服何以穿着——时间就这样通过文字与画笔的配合,敞开了一扇门,门里(ménlǐ)是属于千年前的另一个世界,但也是延续至今绵延不绝的这一个世界。我们看到了那诗文中的女郎正在向我们走来:
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头上(tóushàng)蓝田玉,耳后大秦珠。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有所思,乃在大海南(hǎinán)。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zhī)。……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